河南东起机械有限公司

服务热线
18567530638
起重资讯

产品中心

起重资讯
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张经理
  • 18567530638
  • 新乡长垣起重园区

行业新闻

双梁桥式起重机的行走机构是如何实现沿轨道平稳行驶和定位的?

阅读:4发表时间:2025-07-29

双梁桥式起重机作为工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物料搬运设备,其行走机构的设计直接决定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与定位精度。通过机械传动系统的精密配合、轨道安装的严苛标准以及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,行走机构实现了沿轨道的高效、平稳移动与毫米级定位。本文将从结构原理、轨道安装规范及智能控制技术三个维度,解析这一关键系统的技术实现路径。

双梁桥式起重机的行走机构是如何实现沿轨道平稳行驶和定位的?

一、机械传动系统:动力转换与运动控制的核心

行走机构的动力传递路径由电动机、制动器、减速器、联轴器及车轮组构成,通过多级传动实现速度调节与扭矩放大。以50吨级双梁起重机为例,其大车行走机构采用双电机驱动模式,每台电动机功率为22kW,经三级圆柱齿轮减速器将转速从1500rpm降*50rpm,输出扭矩达8000N·m,确保起重机在满载状态下仍能平稳启动。

制动系统的**保障:制动器采用电磁失电制动设计,当电动机断电时,制动弹簧立即压紧制动盘,产生12000N·m的制动力矩。某型起重机测试数据显示,其制动距离在满载工况下不超过200mm,**防止溜车事故。

车轮组的耐磨设计:车轮采用ZG55铸钢材质,表面淬火处理后硬度达HRC55,与轨道接触面设计为1:20的锥度,自动补偿轨道平行度误差。某钢铁企业实际运行数据显示,该设计使车轮使用寿命延长*3年,较传统结构提升60%。

二、轨道安装规范:平稳运行的物理基础

轨道的几何精度直接影响行走机构的运行稳定性。根据《GB/T 14405-2011通用桥式起重机》标准,轨道安装需满足以下核心要求:

轨道直线度控制:采用激光经纬仪进行三维测量,轨道纵向直线度偏差需控制在±1mm/10m范围内。某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安装案例中,通过分段校正法将轨道直线度误差从3.2mm/10m优化*0.8mm/10m,显著降低车轮磨损率。

跨度偏差管理:双轨道跨度偏差需小于±5mm,且同一截面两轨道高差不超过2mm。安装过程中采用液压千斤顶进行动态调整,配合0.02mm精度的水平仪实时监测。

接头处理工艺:轨道接头采用45°斜切对接工艺,焊接时使用J507焊条分层施焊,焊后进行650℃高温回火处理。测试表明,该工艺使接头处抗冲击强度提升*母材的92%,消除传统平接工艺易产生的应力集中问题。

三、智能控制技术:精准定位的突破方向

现代双梁起重机通过集成激光测距、编码器反馈及PLC控制技术,实现行走机构的毫米级定位:

激光测距定位系统:在起重机端梁安装激光发射器,通过测量反射时间差计算与终点挡架的距离。某汽车工厂应用案例中,该系统将定位时间从传统编码器控制的15秒缩短*3秒,定位重复精度达±1mm。

**值编码器反馈:在大车主动车轮轴端安装16位**值编码器,每转输出65536个脉冲信号。配合PLC的高速计数模块,可实时计算车轮转角,进而推算起重机位置。某核电站设备吊装项目显示,该技术使定位误差从相对值编码器的±10mm降*±0.5mm。

多级速度控制算法:采用S型曲线加减速控制,在接近目标位置时自动切换*微动模式。例如,在距离终点2米时,PLC将速度从额定值0.5m/s逐步降*0.05m/s,配合编码器反馈实现平滑停止。

四、典型应用案例:技术融合的实践验证

在某大型造船厂的双梁起重机改造项目中,通过以下技术升级显著提升行走机构性能:

轨道优化:采用QU120型起重机专用轨道,配合高强度螺栓连接,将轨道接头高差控制在0.3mm以内。

驱动升级:替换原有双电机驱动为四电机独立驱动,每台电机配备变频器,实现扭矩矢量控制,消除启动冲击。

定位系统:集成UWB超宽带定位与视觉识别技术,在20米跨度内实现±2mm的定位精度,满足船体分段对接的严苛要求。

改造后设备运行数据显示:行走机构启动电流波动降低70%,制动距离缩短40%,年故障率从12次降*2次,维护成本降低65%。

五、技术演进趋势

随着工业4.0发展,双梁起重机行走机构正朝以下方向演进:

数字孪生技术:通过建立三维数字模型,实时模拟轨道变形、车轮磨损等工况,提前预测维护需求。

5G远程操控:利用低时延网络实现异地操作,配合AR眼镜提供**视角定位辅助,提升复杂环境作业**性。

自适应悬挂系统:采用液压悬挂装置自动补偿轨道不平度,使起重机在±10mm轨道波动下仍能保持水平运行。

从机械传动的精密配合到智能控制的算法优化,双梁桥式起重机行走机构的技术演进,不仅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艺水平,更推动了工业生产向高效、**、智能的方向持续升级。随着新材料、新技术的不断融入,这一关键系统将在更多场景中展现其技术价值。

  • 扫一扫,关注我们